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中国出于什么原因退出‘迦利略导航’系统,从而研发‘北斗’系统。

中国出于什么原因退出‘迦利略导航’系统,从而研发‘北斗’系统。

‘迦利略导航’系统参与国家太多,协调困难,而且面临美国GPS的挤压,因为‘迦利略导航’系统和GPS有些东西是重叠的,欧洲防务对于美军有一定依赖性,由于欧洲缺乏必要资金,中国答应出资2.3亿欧元参与研发,某种程度上说接纳中国是因为咱们有钱。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拍信”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乎竖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袭顷轮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实际上参与国家太多立场协调困难导致‘迦利略导航’系统进展缓慢也是原因之一,而且对于军事用途前途不明也是中国退出的原因之一,也有技术吸收的可能性。目前,‘迦利略导航’系统的某些频段已经被应用于‘北斗二代’之上,已经开始实际应用。